数字化经济的开拓者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公益性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国家农业科技黄淮海创新中心和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承建单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发展和几代农科院人的不懈奋斗,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省级农科院,成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我院科研历史发轫于1903年。1946年秋,我党在革命老区莒南县成立山东省农业实验所;1948年定址济南,并接收了国民党时期的农业科研机构;1950年改称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正式扩建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我院科研事业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于1958、1959年两次视察我院棉花试验田。邓小平同志于1959年视察我院小麦试验田。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10月17日视察了我院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我院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经常来我院现场办公或检查指导工作。
目前,拥有11个部门、21个研究单位和17处有指导关系的分院,并设有1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在职职工2023人,专业技术高级岗位893人,博士70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6人,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选3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9人。
面向支撑引领现代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建设八大学科群,主要研究领域涵盖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的粮经作物、畜禽、果蔬、农产品加工、信息遥感、农机装备、营养与健康、农业机器人和花卉等44个学科。建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46个,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现有科研试验基地 12133.8亩。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创建“三稳一活”创新机制,攻关山东农业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全院国有资产总值21.2亿元,已保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牧草、药用植物、蔬菜等种质资源4.5万份,稳定遗传材料6万余份,合计10.5万份。图书资料50万册(卷),拥有2个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编辑发行《山东农业科学》等6种科技期刊,其中2种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全院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82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86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2项。自1982年实行品种审(认)定以来,共有735个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审(认)定。我省小麦、棉花、花生、水稻、果树等作物中,我院育成品种稳居主导地位。这些品种和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办院战略,已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美国、俄罗斯、日本、乌克兰、印尼、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欧盟药敏试验委员会、国际生物应用中心东亚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19个联合实验室;与苏丹、埃及、波兰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成立6个联合研发中心。2008年我院成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11个山东省引智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举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引智观摩会、学术专题研讨会和国际培训班等50多次。有15外国专家被省政府授予“齐鲁友谊奖”,2名专家荣获“山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2专家荣获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奖。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紧密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总战略,以“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总基调,以“实干兴院”为总要求,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总动力,以“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为总目标,落实“五个发展战略”,推动“五个强院建设”行动,致力“五个走在最前列”目标,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